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能够承担课题研究不仅可以为国家科技工作的发展作出贡献,而且也是自身科研能力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国家级课题,研究水平高,资助强度大,一向是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申请对象。然而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国情出发,目前还没有条件投入足够的财力进行大范围的资助,因此在全国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国家级课题的竞争十分激烈。虽然竞争激烈,但我国医学影像学专业在申报国家级课题上,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据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统计, 1995—2002年的7年中,中华放射学杂志共刊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57篇,“八五”、“九五”攻关项目论文41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论文 6篇,总计为104篇,平均每年为14.8篇。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我们不论是在中标国家级课题的等次上,还是在数量上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医学影像学的专业特点和学科影响力等诸多客观因素外,申报者对国家级科研课题来源渠道的了解以及申报技巧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医学影像学作为临床二级学科,如何能在这种形势下尽可能多地争取到国家级课题呢?笔者从科管人员的角度,抛砖引玉,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国家级课题的申报渠道
我们所说的国家级课题,一般是指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资助的课题。
1.国家“863”计划:即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它是1986年3月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后设立的,故此得名。国家“863”计划共有8个领域、20个主题,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实施了3个五年计划。“十五”期间,863计划选择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等6个高技术领域的19个主题和若干个重大专项作为发展重点。其中主题项目以鼓励创新,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掌握知识产权为导向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则以市场和应用为导向,重大产品、系统或工程为核心组织实施。而与医学密切相关的重点任务是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生物、农业及医药关键技术。由此可见,国家“863”计划更偏重于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适合于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研究特点,例如,对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及对介入放射学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探索,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学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等,它应该成为本学科重要申报渠道之一,但我们目前对国家“863”计划涉足不多,这是值得我们放射界同仁探讨的问题。
2.国家“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它是1997年由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3次会议决定实施的。“十五”期间,“973”计划将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同时设立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领域,加强领域之间的综合交叉研究和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从而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创新水平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其中与医学相关的是人口与健康领域。由此可见国家“973”计划资助的是纯基础研究项目,1个"973“项目由多个相关子课题所组成,笔者认为以影像医学为主来主持 ”973“项目的可能性不大,但鉴于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分子影像学的出现,使我们完全有能力参加一些子课题的研究,例如在脑科学研究项目中, 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在该项目的研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综合性、关键性技术问题、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科技计划,自1982年以来已连续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引导项目3部分内容组成,总体目标是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集中攻克一批对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并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提高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的生活质量。1995年在刘玉清院士的努力倡导下,国家科技部曾将介入放射学若干研究项目纳入“九五”攻关,它对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据了解,我国不少院校从事影像医学的科技工作者,近15年来已涉足攻关项目,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作为主承担者的项目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需走多院校、多学科联合的道路,针对影像医学研究前沿的热点问题,积极向国家科技部提供信息和建议,最终能达到立项的目的。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负责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其总经费约占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以项目为资助对象,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二是以人为资助对象,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以及港、澳青年合作研究基金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强度近年来大幅度增强,预计“十五”期间资助总经费可达100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环境、资源、农业、人口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其生命科学部,每年生命科学部批准的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30%~40%,中标率为8%左右。该基金的面上项目是影像医学科研课题的最重要来源,平均每年影像医学有4—5项左右课题中标(放射医学类),如果包括拨至其他学科并中标的项目,估计每年影像医学的中标数在8项左右。该基金偏重于支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强调项目的创新性,特别重视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而诞生的新的研究方向,对此,国内同道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维教授将介入技术与生物工程学相结合进行异种生物人工胰腺移植,以及用CT引导脑内植入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治疗帕金森病等研究项目,使他在短短5年内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由此可见,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技术进步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得我们在本基金的申报上大有作为。但是至目前为止影像医学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方面尚未有零的突破,至今本学科亦无人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这是个缺憾,同时这也要求我国影像医学学科要有更多的国际上认可的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高质量的科学学术论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我国影像医学获得高等次国家课题的资助。
二、医学影像学科学研究的类型与特点
医学影像学科的科研工作可大致分成几种类型,即临床影像学征象的验证研究;不同检查技术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包括与非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对比研究;以动物实验来阐明影像学征象成像原理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及介入治疗新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影像医学的应用基础研究;影像断层解剖学研究;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学的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等等。就绝大多数研究工作来看,多集中在验证研究和对照研究方面,通过这些研究工作来了解和证实这些检查技术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其研究成果对提高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但这类研究工作在我国很难中标国家级课题,因不属其资助范围,但这些研究工作适合于申报省部级的科研基金,它们更偏重于资助临床应用研究项目。此外,这类研究可作为子课题加入对重大疾病防治的攻关项目中去。对影像学征象成像原理的探索、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影像医学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医学影像信息技术、新的介入技术和材料研究、脑科学中的功能成像研究等等,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医学影像学研究新领域,从近5年来全国影像医学中标的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来看,其特点在于:应用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使之与影像医学相结合,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或者拓宽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范围。例如,生物工程技术和基因治疗技术已渗入了介入治疗领域,并已给介入放射学带来新的活力,所有这些特点对我们影像医学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需自觉地、努力地学习和消化当今不断涌现出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概念,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担负具有创意的医学影像学科研项目。
医学相结合,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或者拓宽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范围。例如,生物工程技术和基因治疗技术已渗入了介入治疗领域,并已给介入放射学带来新的活力,所有这些特点对我们影像医学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需自觉地、努力地学习和消化当今不断涌现出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概念,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担负具有创意的医学影像学科研项目。
三、申报国家级课题的注意事项和相关技巧
1份标书能否获得资助,除了要求申请者具备基本的条件如职称、学历等之外,还有很多申请技巧值得注意。
1.充分了解各个国家科技计划的战略思想:找到适合本学科的申报方向。由于各项国家科技计划的出台背景不同,其资助领域和资助方向各有差异,因此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在申报国家级课题之前必须认真阅读申请指南,充分其了解优先资助的领域,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因超出资助范围而被拒之门外。
2.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充分了解国家科技计划申请指南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在选择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时要注意结合自身优势,即利用自身的长处,使自己的研究领域处在合理的位置。同时也要注意拓宽研究思路,即既要注重“专”,又要注重“博”,多数申请者对研究很注重“专”却忽略了“博”,限制了自己的思考范围,难以超出常规的范围而缺乏新颖性。
3.选择合适的申请题目:选择什么样的申请题目是项目申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项目的题目体现了申请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一个合适的题目应是针对一个适度的研究问题展开研究,因此题目所覆盖的范围要合适,既要避免题目太大,内容过多,在有限的资助强度和资助年限内难以达到目标而被否决,也要避免题目偏小,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构成1个像样的国家级课题而不被资助。
4.精心撰写课题申请书:有了好的研究创意并不就一定能赢得课题评议专家的青睐,1个申请课题能否获得资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申请书填写得是否严谨认真,思路是否清晰。1份好的申请书应该能够很清楚地告诉课题评议专家你的研究目的是否明确、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是否熟悉、技术路线是否可行及你以前的工作基础。如果课题的科学价值很好,也很有新意,但如果申请者不能准确而清楚的表达出来,不能让评议人明白你要研究的问题,同样有可能得不到有利的评议结果。这里值得强调的是,1个没有先期工作基础的项目,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中标的。
5.沉着冷静面对答辩:一般来说,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外,国家级课题都会组织项目评议专家对申请者进行答辩,有很多申请者不仅有好的研究创意,而且标书也符合要求,但就是在答辩过程中没能打动课题评议专家而功亏一篑。因此,在答辩之前一定要精心准备,请同行专家多做几次预答辩。不仅要使自己的表述清楚易懂,而且对答辩过程中课题评议专家可能提及的问题要尽量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四、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以上注意事项以外,由于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个性的成分,因此根据医学影像学的专业特点,申请者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要有创新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可见创新性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十五”期间国家级课题都对原始性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申请者不仅在科研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对于第1次申请国家级课题的申请者来说,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在所研究领域没有名气而可能被评议人忽略,如果你在申请书中表现出创新的研究方案,看问题切中要害,分析问题有根有据,就足以给课题评议专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2.项目中体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虽然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新的成像技术使我国影像医学的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如果介入医学不在应用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新引进的成像技术只使我们停留在对疾病的验证上,那么我们的研究工作就不可能有突破性进展,这里涉及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例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影像医学的结合,才能拓宽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其次影像医学还必需与临床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定位在一些对人民健康威胁较大的一些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重大传染病、老年性疾病等,这样比较符合国家级课题的优先资助领域,从而提高申请书的中标希望。
3.准确定位:从以上国家级课题的简介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国家级科技计划的资助侧重点都不一样。因此对于从事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在申报国家级课题之前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准确定位。如果准备以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心进行研究的话,适宜申报国家“863”计划,如“十五”期间 “863”计划在生物工程技术主题课题中资助医用纳米生物传感器和成像技术的研制。如果准备从事重大疾病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话,则适宜申报国家 “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十五”期间“973”计划在人口与健康领域中资助重大疾病早期检测、诊断与预警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 2003年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计划资助纳米生物诊断技术的基本科学问题(超高分辨成像技术、纳米生物传感器及纳米生物芯片),等等。
总之,国家级课题的申请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要有攀登科研高峰的勇气,第1次申请失败那是很正常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关键在于是否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分析原因。